首页 -  图书产品 -  学术著作 -  主题出版
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

作者:

ISBN:

开本:

字数:

定价:

出版日期:

装帧:

页数:

购买:

图书介绍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走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当代中国小丛书·第一辑——

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

“一种文明激励人们以何种方式追求无限,激励人们在何种追求方面知足,在何种追求方面不知足,决定着这种文明是否可大可久。”

[基本信息]

分类:主题出版/哲学

书名: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

作者:卢风

出版时间:2019年1月

开本:32K页数:264定价:42.00元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3-24282-5

CIP数据:Ⅰ. ①生… Ⅱ. ①卢… Ⅲ. ①生态环境建设-研究-

中国 Ⅳ. ①X321.2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8)第258566号

[内容简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走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建设美丽中国,关乎民族未来,是当代中国实现民族复兴,共圆“中国梦”的重要思想资源。本书以习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为出发点,从民族历史发展的角度,梳理了绵延五千年的中华生态文明之精髓、民族现代化之必然与近代以来社会生态文明的遗失与弯路,印证了走向生态文明的必要性;从逻辑的视角出发,阐释了生态文明的内涵、外延与建设的重要性,对生态文明的产生与发展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思考,并针对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建设提出了相关建议,是一本兼顾理论性、学术性与现实性的佳作。

[作者介绍]

卢风

现任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导,清华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兼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环境哲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常务理事、民盟中央教育委员会委员、兰州大学兼职教授,曾任清华大学哲学系主任,曾兼任湖南省政协常委、北京市政协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应用伦理学、科技哲学和生态哲学。

国际学术期刊《环境伦理学》(英文)编委、国内学术期刊《自然辩证法通讯》《伦理学研究》等杂志编委。已发表学术论文26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近10部。主要著述有《人类的家园》《享乐与生存》《启蒙之后》《应用伦理学》《人、环境与自然》《科技、自由与自然》《生态文明新论》《非物质经济、文化与生态文明》等。

[简要目录]

导言

一、中国生态文明的传统

二、危机中的迷茫与自信的重拾

第一章古代中华文明的成就与缺陷

一、赞天地之化育的农桑技术

二、“崇本抑末”的农业经济

三、辨证论治的中华医学

四、外师造化内得心源的文学艺术

五、内蕴“天人合一”观念的哲学

六、文治政府和思想精英的领导

七、中华文明的鼎盛时期

八、“以修身为本”的内向超越

九、中国的美丽山河

十、古代中华文明的缺陷

第二章中国的现代化历程和代价

一、18世纪欧洲文明的崛起

二、文化自信的丧失和现代化理想的确立

三、新中国成立之前的现代化历程

四、新中国的现代化历程

五、中国快速现代化的代价

六、粗放式发展是不可持续的

第三章走向生态文明

一、生态文明概念的产生

二、修补论和超越论的分歧

三、原始文明、高级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区分

四、生态文明的工业是生态工业

五、生态文明的经济是真正可持续增长的经济

六、生态城镇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七、生态技术是真正可持续的技术

第四章生态文明的政治、文化与精神

一、生态文明的政治是兼顾社会正义和生态正义的政治

二、媒体和教育应培养生态公民

三、生态学和新科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依据

四、和谐共生精神是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时代精神

五、生态文明中的消费是绿色消费

六、生态文明的文化是生态文化

第五章生态文明建设的理由和必要性

一、地球已不堪重负

二、工业文明的经济结构必须改变

三、必须用生态法则约束“资本的逻辑”

四、必须推动民主创新,限制商业精英的权力

五、必须推动科技的生态学转向

六、必须纠正现代性思想的根本错误

七、生态文明建设:一场空前艰难、伟大的文明革命

第六章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

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中国如何发展自己的“软实力”

三、建设生态文明,引领世界潮流

四、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建议上架】主题出版、哲学

[导言]

中国既有悠久的文明历史,又有美丽的山河湖海和广袤的土地。从生态学的角度看,5000年未曾中断的文明历史与美丽山河的保持是有内在关联的。一个地区风景美丽的必要条件是生态健康,一个生机盎然的地方才可能是美丽的。当代历史学研究表明,一些古代文明的衰落乃至灭绝与生态破坏直接相关。中华文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长达5000年。炎黄子孙能历经5000年而世代繁衍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且未造成无法康复的生态破坏,这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伟大奇迹。

一、中国生态文明的传统

人类历史证明中华文明是可大可久的文明。言其可大即指她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已发展到4亿人口,且对周边民族(如日本、朝鲜、越南等国)产生了巨大影响。言其可久则指她具有可持续性,生长5000年而枝繁叶茂。

传统中华文明以绿色农桑技术为主要技术动力。古代中国人主要依靠农作物的光合作用生产众多人口的必需品,人在生产过程中只起“赞天地之化育”或“辅万物之自然”的作用。我们可说中华古代文明的发展是低技术的绿色发展,但因为技术水平低,创新极其缓慢,所以经济增长也极其缓慢,其缺点是无法让物质财富充分涌流。与之对照,工业文明主要依靠煤、石油、天然气、页岩气、铀等矿物能源的发展,其优点是让物质财富充分涌流,能越来越多地减轻甚至免除劳动者的辛苦和劳累,其缺点则是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空前的生态破坏。

古代最有才智的人们最重视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学问,而科技创新只被视作次要的事情。正因为如此,曾为人类贡献了“四大发明”的中国人,并没有创造出能支持工业文明的现代科技。也正因为中国没有率先走快速的“黑色发展”之路,

中国没有发展出现代科技的原因也与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有关。中国古代文明蕴含“天人合一”世界观。这种思维方式就是“天人合一”观念指引下的整体性思维方式。古代中国人不像现代西方人那样,认为人是主体,自然界乃至一切非人自然物都是客体,主体因能认知客体,进而可征服客体。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是现代科学必不可少的思维模式。中国古代哲人则认为,人在天地间如鱼在水中,从而力主“与时偕行”(易经)、“与变俱往”(郭象《庄子注》),力求“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易经)。

二、危机中的迷茫与自信的重拾

然而,古老的中华文明于19世纪末遭遇了空前的危机,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和欺凌,国人对自己的文明传统失去了信心。自上个世纪初,国人逐渐形成共识:现代化是中华文明的唯一出路。

汤因比等历史学家认为,文明总是要发展的。文明的发展就源自人们超越的努力。超越可大致区分为两类:内向超越与外向超越。内向超越是改善自我的超越,儒家讲的修身,道家和佛教讲的修行,都属于内向超越,即改变自我——养成德行、提高境界、追求智慧——的努力。外向超越是改变外部世界的努力,是获取、占有、积聚身外之物(难得之货)的努力,现代人修高速公路、铁路,建各种电站(水电站、火电站、核电站等),制造飞机、火车、汽车和各种机器,兴建或扩大城市等,皆属于此类。

形成此一共识没有错,世界形势使然。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新型现代化建设卓有成效。如今,城市家庭几乎家家有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空调等,几乎人人有手机,许多家庭有汽车。40年前极度稀缺的工业品如今不稀缺了,但清洁空气、清洁水、安全食品等生活必需品却严重稀缺了。中国的美丽山河受到严重污染,中国大地的生态健康受到了严重破坏。至此,我们发现:现代化带来的并非全是美好的东西。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明显标志,实现现代化就是建设工业文明。

中华古代文明的发展是内向超越优先的发展。在现代西方贤哲看来,内向超越的空间是有限的,不过就是“敬重法则”或“保持同情心”而已,而外向超越的可能性却无法穷尽。

如前所述,中华古代文明和现代工业文明各有优长。我们能不能既继承中华古代文明的优点又继承现代工业文明的优点呢?这正是生态文明论要回答的问题。

建设生态文明是“阐旧邦以辅新命”的伟大事业。“生态兴则文明,生态衰则文明衰”(习近平)。走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我们才能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卢风

2018年10月3日于清华园新斋


分享到: